医院作为医保医院,所以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医保患者,即使有个别非医保患者一般来说也会遵循医保患者的就医流程。其中最具特色就是分诊和转诊这两个环节,即而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
例如,患者P感冒发烧、咳嗽头疼或者需要打预防针,患者P先可以就近找一个和自己症状对口的门诊医院。
就诊时,前台事务员或者是护士会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确定患者P没看错医院以及病情紧急程度。同时也会让患者P写个问诊表。
有必要的话当场测量体温、血压等。
得到医生A的诊断以后,倘若问题不大,就开药(或不开药)回家即可。若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的话,就会介绍患者P去更大的医院。
医生A会写一份介绍信给大医院医生B,如果医生A判断有必要话会当场打电话给医生B,交接一下患者P的情况。服务好的医院会直接预约大医院门诊。
这样,患者P就拿着介绍信按照预约的时间到大医院的医生B进行就诊。
就诊完毕后,如果不需要再来大医院的话,B医生会给A医生写一封回信邮寄过去,把具体情况解释清楚。
这样的流程看似简单,其中有很多需要理解和值得注意的环节。
可以分成以下3部分:
就近就诊
日本有178300家医院,其中20床以上的医院有8471所,20床以下诊疗所101099所。20床以下诊疗所中无床的有93265所。这里所说的就近就诊一般是指20床以下的医院。从数字上看,无床的小门诊医院占绝大多数。
这些小门诊大多是由具有足够工作经验的医生自己开的单科医院。包含内科、外科、妇科、小儿课、骨科等等。
内科分为消化、循环、呼吸等。所以类似感冒咳嗽等常见病任何一个内科门诊都可以,但是比如哮喘,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长期的专业治疗的疾病,就不能随便找医生进行就诊了。
另外由于医生个人的经验不同,有的医院可诊疗的疾病范围很广,比如消化器,哮喘,糖尿病在同一个门诊医院也会出现。
这样的医院可以对看似简单的常见急诊病或慢性病进行管理,从而充当一个家庭医生的角色。
转诊
几十年前,在日本也是一遇到小毛小病,就挤到大医院。于是,为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了制度改革,现在以分诊为主。
从而转诊也就必然变得非常频繁。
医生之间的对接,简称医医对接。在日常诊疗中十分重要,不只是转诊,日常的会诊,医生交接班时都可以称为医医对接。
只有这个环节做到位,才能够保证患者所接受的医疗不发生断层。
介绍信
在日本正规名称为“診療情報提供書”。这封书信将患者的所有病情提供给患者的下一位医生。
除了最基本的患者简历以外,病情,需注意的社会关系以外还有检查结果都必须附上。
绝对不是“患者想去你们医院就诊,特此写下介绍信”这么一行字。一个医生的水平都可以在介绍信上看的出来。
医生之间的network
从制度上看,每一个医院都会有关联医院。这就是第二篇中所说的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与地域型医院的关系。
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与地域型医院的关系以外,地域型医院之间也有横向的联系。
而且除了医院之间的签约关系可以有助于转诊以外,医生之间的信息网也非常重要。什么医生擅长什么,该送哪个医院,什么医生人品怎么样,这些讯息在医生之间理解的比较透彻。因为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换网络是多元的。毕业大学的学派,工作医院的院派,专业内容的学会,在同一个地域内的医师会等等,全都是医生交流的场所。
医生之间有良好的关系,足够的信息交流,才能够保证患者能够在正确的时候接受正确的医疗。如果医生井底之蛙,不知道什么医生擅长什么,那患者根本不可能接受正确的转诊。
医疗工作者的配合
介绍信写好,医生之间也交流过,但患者下一步该怎么做呢?在日本由于医疗和事物分工明确,往往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生给好介绍信,患者还不知具体该如何操作或者由于不熟悉导致没能顺利转诊。这个时候,有没有医疗事务员的支持就完全不同。如例子中,事务员将时间都预约好,并且做到告诉患者到什么地放去找谁,这样会非常顺利。
这个大一点的医院叫“地域連携室”,小门诊就由护士或事务员来充当这个角色。
患者返回就近的医院
在第二篇内有介绍过,保险机构规定介绍率和反介绍率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以上。意思就是说,大医院要积极接纳小医院的患者,给予医疗资源上的支援。就诊完毕后要积极将患者退回到地域型医院,从而做到医疗资源有效分配。
那么按照患者病情,在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诊疗结束后患者将会被转诊到就近的医院。可能是当初就诊的小门诊,也可能是其他更适合患者的医院。如果患者自己觉得没必要继续看病,那么可以不去就近门诊报道。医生之间通常会以介绍信回信的方式交流。从而做到,患者的家庭医生对他的病情有所掌握,以后的治疗有证可循,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常见的日本医保患者的就诊流程。
那么国外患者赴日就诊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一般来说,国外患者通过找朋友或找医疗中介公司咨询哪个医院好,并委托预约医院。
在朋友或中介联系医院,在医院告知所需资料全部备齐之后预约就诊时间,赴日看病后回国。
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是藏着很多问题的。
在日本的转诊是由医生主导的医医对接的方式。而我国的医院目前不是由医生直接对接国外医生,国内医生并不是很清楚应该就诊国外的具体什么医院,甚至根本不知道患者会去国外就诊。
那么赴境外就诊医院的信息都来自于网络和医疗中介机构。从而网络信息的真假,中介公司的品质就直接影响就诊质量。所以在没有医医对接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好的中介尤为重要。
找到个可靠中介后,下面会面临准备资料的难关。
除非是特殊疾病,患者一般都会就诊大医院,也就是所谓地域医疗支援医院或者特定机能指定医院(不明白参考上一篇),那么基本上都是需要介绍信的。
除了介绍信以外,所有检查资料也是需要的。需要强调的是,检查资料不是诊断书,而是第一手的检查结果。
然而目前我国没有写介绍信的习惯,并且CT,MRI等影像检查结果也都变成了诊断书,没有原始资料。但实际上CT,MRI,病理等诊断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拿着国内的诊断书,再让日本医生诊断,那就不存在什么意义了。也就说明了没有原始的资料出国看病,显然意义不大。所以,能否拿到诊断图像是极为重要的。
赴日就诊必然的会需要翻译。翻译分为资料的笔译和就诊时的口译。
想进尽办法将资料备齐后让中介进行笔译又是一个难关。
专业术语能否翻译正确,这个非常重要。
就诊时检查,听结果都需要医疗翻译陪同,这个口译的水平和品质是最“致命”的一关。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当日本的医生在给一位体检患者解释他哪里不好应该注意什么的时候,中介公司派遣的翻译说这个内容会打击客人,不能翻译。也有翻译医学用词不知道怎么说当场在网上查单词,或者没听懂的内容干脆不翻译。
大家也许会觉得很离谱,但这类翻译并不稀奇。因为日本医疗翻译资格不是由国家授予的,只要会几句日语或者参加学习班,两天领个证就可以上岗工作了。
对于患者来说,就诊质量只能靠医疗中介把关。可见医疗翻译的水准完全可以决定一个医疗中介的质量。
就诊回国后,是否有对接的医疗机构又是一个问题。
从以上的几个环节来看,我国患者赴日就诊不是医医对接,所以在选择医院的信息上就达不到全面,资料也不会完整,再加上翻译环节的准确性也不能保证。可见,对于我国的患者而言,跨境医疗在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不结实的土壤之上。
目前所有环节都依靠医疗中介,因此选择一个优秀的医疗中介至关重要。
个人认为,医疗中介是否拥有医疗背景和优秀的医疗翻译是最基本的衡量指标。由于转诊的前提是医医对接,在没有医医对接的情况下,医疗中介无论有没有这个能力都必然在充当这个角色,那么没有医疗背景的话就很难完善这个角色。不能够判断医疗情况的重要性不能迅速有效转诊的“不专业中介”,利用患者求医心切心里惟利是图的“黑中介”还是很多的。
除了医疗中介以外,还有时间和费用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基于以上各个环节都需要时间,若希望尽快治疗的疾病就不太适合了,所以赴日就诊的疾病的有很大的局限性。
非医保患者的收费标准在日本各个医院有所不同。为了不必要的纠纷,一定要在事前咨询价格,而价格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变化有变动,这个也是人之常情。
以上是一个赴日就诊的基本概念。下一篇准备多举几个事例,让大家更深的了解领悟到如何挑选适合的中介机构,同时会介绍一些需要注意的环节。
最后,身为一名医生,由衷的希望患者在赴日就诊时能够顺利快捷圆满。
<作者杨阳主要履历>
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毕业圣路加国际医院
内科专业住院医师圣路加国际医院病理专业医师
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医学科病理诊断学 博士毕业
圣路加国际医院附属门诊Medilocus 内科临床研究员・非常勤医师
主要的资格日本国医师执业资格
中国医师执业资格
日本病理学会专业医师资格
获奖
2014Kyoto Breast Cancer Consensus Conference. The Poster PresentationAward
主要的学术活动日本内科学会
日本総合健診医学会
日本乳癌学会
日本病理学会
日本臨床細胞学会
可对应语种中文,日文,英文